
服用奥希替尼后出现血小板降低,是临床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,其机制与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密切相关。
首先,骨髓造血功能受抑是主要原因。血小板由骨髓内巨核细胞生成,奥希替尼作为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,虽主要靶向肿瘤细胞的 EGFR 突变,但可能间接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的信号通路,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与成熟,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。
其次,免疫相关机制可能参与其中。少数患者服用后会诱发免疫反应,体内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,加速血小板破坏,这种情况虽较少见,但可能导致突发性血小板下降。
此外,个体差异也是重要因素。若患者本身存在骨髓储备功能不足(如老年、既往化疗史),或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影响药物代谢,更易出现血小板降低。临床数据显示,该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,重度减少发生率不足 3%,停药或调整剂量后多可恢复。
需注意,血小板降低可能增加出血风险,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,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方案。
联系方式【微信:hjjk0006】【微信:hjjk1002】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