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奥希替尼作为EGFR突变肺癌的一线强效药物,虽然显著延长了生存期,但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面临耐药的问题。理解耐药背后的“生物学密码”——比如MET扩增、EGFR基因自身新的突变(如C797S)、或罕见基因融合等——是解锁后续有效治疗的关键。
针对常见的耐药“元凶”MET扩增,研究带来了好消息。在奥希替尼耐药后,如果检测到MET异常,加上特定的MET抑制剂(如赛沃替尼),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化疗。最新数据显示,这种组合能将肿瘤无进展生存期延长一倍以上(约8个月 vs 3-4个月),甚至总生存期也显示出延长趋势。
奥希替尼耐药后的另一重要武器是“化疗+”方案。 其中,将双靶点抗体药物(如埃万妥单抗)加入铂类化疗的方案,已被证实能大幅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近一半。研究还发现,即使患者存在如TP53这类难缠的共突变,也能从中获益。此外,传统的含铂化疗方案(如卡铂+培美曲塞)本身仍是重要基石,有时可考虑与继续使用奥希替尼联合,具体选择需结合耐药机制和患者耐受性。
抗体偶联药物(ADC) 是奥希替尼耐药战场上的新锐力量。它们像“生物导弹”,精准递送细胞毒药物。针对TROP2靶点的Dato-DXd表现亮眼,研究显示其在奥希替尼和化疗失败后,仍能实现超过40%的肿瘤显著缩小率,中位生存期达到15.6个月,因此近期已获批用于此场景。针对HER3靶点的另一款ADC(帕妥珠单抗德曲妥珠)虽早期数据令人鼓舞,但在关键试验中未能显著延长总生存期,其应用仍需更多研究。
面对奥希替尼耐药,没有“万能药”,个体化是核心。 医生需要根据基因检测发现的耐药机制来“对因下药”:MET扩增选靶向组合;特定EGFR突变(如C797S)可能尝试老药新用或期待新一代药物。
联系方式【微信:hjjk1002】【微信:hjjk0006】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