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及进展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(PF‑ILD)是一类慢性、进行性、不可逆的肺部疾病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当前临床标准治疗主要依赖两种口服抗纤维化药物——布达尼布(nintedanib)和吡非尼酮(pirfenidone),它们在欧美、日韩等国家均已广泛应用,并被纳入多项权威指南。对比两药的作用机制、疗效、安全性及长期管理,有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策略。
从作用机制来看,布达尼布和吡非尼酮截然不同。布达尼布是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,可阻断 VEGFR、FGFR、PDGFR 信号,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;而吡非尼酮则通过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,抑制胶原蛋白合成与炎症介质释放。两者作用路径不同,但共同目标是延缓肺功能下降。
大量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支持两药的疗效。NEJM报道的 INBUILD 试验显示,布达尼布显著延缓 PF‑ILD 的 FVC 下降;而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上的研究表明,吡非尼酮在非典型进展型纤维化患者中同样有效。系统性 Meta 分析进一步确认,两药在减缓 FVC 下降和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均优于安慰剂。
安全性方面,布达尼布常见副作用为腹泻、胃肠道不适,而吡非尼酮则以皮疹、光敏性反应为主。欧洲真实世界队列研究(德国医保数据库)显示,两药在全因死亡率、住院率及医疗成本方面无显著差异,强调了药物选择应根据个体特征和耐受性来定。
此外,布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在风湿相关间质性肺疾病(RA‑ILD)和其他进展性纤维化肺病中的疗效也在持续验证中。欧洲临床药理学杂志的研究指出,长期布达尼布使用可能伴随胆囊炎等风险,提示临床应用需关注安全监测。
综上,布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均为 IPF 及 PF‑ILD 的核心基础治疗药物。两者在疗效上相近,但在机制、耐受性及副作用谱上存在差异。临床决策应结合患者肺功能基线、合并疾病、药物耐受性及生活质量偏好,实现个体化、科学化治疗。
联系方式【微信:hjjk0006】【微信:hjjk1002】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