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肺癌治疗领域近年来因EGFR靶向药物发展迅速改变格局。吉非替尼作为第一代EGFR-TKI,显著延长了突变阳性患者生存期,但耐药问题始终困扰临床。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022年数据显示,约60%患者在使用吉非替尼后出现T790M耐药突变。
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(Osimertinib)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困境。其独特丙烯酰胺结构可穿透血脑屏障,有效抑制T790M突变。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FLAURA研究证实,奥希替尼一线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8.9个月,较吉非替尼提升6.8个月。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肿瘤专家指出,这种三代药物已成为晚期EGFR突变肺癌新标准治疗方案。
但奥希替尼的耐药机制仍在演变。《胸部肿瘤学杂志》2023年研究发现,C797S突变及MET扩增成为主要耐药路径。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奥希替尼联合MET抑制剂的Ⅱ期试验,初步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达42%。这种联合策略可能成为未来突破方向。
药物可及性差异引发全球关注。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报告显示,发展中国家奥希替尼使用率不足发达国家的1/5。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建议推动仿制药生产,但专利壁垒使问题复杂化。与此同时,第四代EGFR抑制剂如BLU-945的临床试验正在推进,可能重塑治疗格局。
精准医疗的发展正在改变用药策略。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指南强调,治疗前必须进行液态活检监测耐药突变。韩国首尔大学团队开发的新型数字PCR技术,可检测0.01%的T790M突变,使更多患者获得及时换药机会。这种动态监测模式或将提升奥希替尼等三代药物的临床价值。
联系方式【微信:hjjk1002】【微信:hjjk0006】
热门评论